當專任輔導老師在處理校園內的危機個案時,很容易因為個案本身帶來的危機狀態,例如:自傷行為、自殺意念、計畫等議題,引發助人者的焦慮,但其實更多時候的焦慮可能來自於個案周遭環境的系統,例如:個案的父母、主管、導師的焦慮,如果以 Bowen 家庭系統理論來看,本身只要人的接近時間久了,自然在校園裡形成一個浩大的情緒單位,任何壓力事件所引發的焦慮,很容易會在這樣的系統裡傳遞著。
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會感受到這些人的焦慮,因此,助人者有時候承載著不單單只是個案本身棘手議題帶來的沉重感,更多的事系統裡的人會把這樣的焦慮感放在助人者身上,期待我們能解決問題。
這時候助人者的角色該怎麼定位,變成一件很關鍵能降低焦慮的鑰匙,怎麼說呢?界定自己的角色,基本上指有清楚明白的我立場(I-position),能了解自己擔負的職責及扮演的角色,越是清楚的專任輔導老師越能夠在校園系統裡 hold 住被傳遞下來的焦慮,不去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職責,且能夠堅定立場,而不需要為了討好他人而作出自我交換的狀態,意思指不會因為他人過度的期待或要求而妥協輔導原則。
此外,擁有彈性思考及隨機應變之能力,能區分自己的想法與感覺,並辨識他人的想法與感覺,才能夠在危機個案來臨時, 知道在系統合作裡界線的畫分,才不會因而自己承擔太多責任,而讓他人停留在低功能或擺爛的位置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