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a W. 悅 現在進入了教師甄試筆試的衝刺期,我從課程中得知,很多老師都沒辦法進入讀書的狀態,我想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例如:工作太忙太累、讀書計畫又大又難、對自己沒有信心、害怕失敗等。 我最近跟一些平台合作寫心理相關的文章和大學生的英文教材,雖然我已經出過書了,知道其實自己是很喜歡文字,也常常有文思泉湧的時刻,但是同時我也了解到,當興趣有了期限,它的趣味性一定會降低許多。我發現自己開始拖延、不斷逃避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寫作對我來說不應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若自己做不到、做不好,就證明了我連自己擅長的事情也做不好了,因此有時候會讓我害怕到裹足不前。 低估自己的能力,高估眼前的困難是華人常見的困境,因為我們凡事都要想到最壞的情況,萬一我讀不懂怎麼辦?萬一我錯很多怎麼辦?萬一我寫不出來怎麼辦?這些恐懼的聲音讓我們更加排斥嘗試,也因此失去許多實踐夢想的機會。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三個,幫助我走出恐懼、重拾勇氣的方法: 一、改變身份認同 原子習慣這本書中提到,當我們設定目標的時候,不應該把目標設定為「讀一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當我們認同自己是一個符合目標的人,就會去做相應的行動。當我感受到交稿壓力時,我會告訴自己,我是一個熱愛寫作的人、我是一個擅長寫作的人,以至於我真的會想要去寫,原本恐懼的循環不但被打破了,還形成了一個自我肯定的正向循環,也能越寫越有成就感。 同理,老師們可以試著把「讀專書、寫考古題」等目標改為,「成為讀書的人、成為積極的考生、成為終身學習的教育者」,每當恐懼來襲,試著告訴自己現在擁有不同的身份,並思考一個積極的考生現在會怎麼做選擇?一個讀書的人現在會想要做什麼?相信這樣的思維會漸漸賦予老師們重新前進的力量! 二、五分鐘的勇氣 通常我們會不想讀書,是因為可能有好幾個任務要完成,像是讀幾個章節的專書、寫好幾回考古題等,一種無疾而終的壓力可能浮上心頭,讓我們向癱瘓一樣,說服自己只要不開始就不用經驗這份苦痛。好消息是,我們其實真的可以透過降低任務的難度,減輕當下的壓力和恐懼感,與其把目標定為看完好幾章的專書,不如先把目標定為「坐下來讀五分鐘的書、寫五分鐘的考古題」,你會發現自己可能一不小心就讀了整個晚上。萬事起頭難,其實最需要推自己一把的,只有最開始的五分鐘。 三、簡化任務 讀書和許多遠大的夢想一樣,都是要先求有再求好,所以「開始讀書」比「讀了多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