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如何與青少年溝通|免驚火氣大

你家也有12-18歲的青少年嗎?
家庭裡有青少年的時候,我們該採用什麼樣的態度與青少年溝通呢?


獨特的需求


以青少年階段的發展來看,這時候他們會在生理、認知與社會情緒的發展有一些震盪性的改變,例如:開始面對到身體的生長陡增與性成熟的發展,同時也有大腦在邊緣系統與前額葉的發展,特別是如果你覺得何以你家的孩子情緒衝動性這麼高,好像一句話就能夠激起他相當大的情緒反應,這可能是因為在前額葉的發展上抑制衝動性的功能還沒有那麼健全,因此,在情緒反應上會呈現非常自動化的反應,說出來的話是真的未必經過大腦的狀態!在認知發展上青少年雖開始進入抽象思考的形式運思期,但卻有著自我中心的狀態,像是覺得走在路上別人都在看我,或者是覺得新聞裡疫情的感染是不會那麼衰發生在我身上的,這可能都是由於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有想像的觀眾與個人神話的自我中心特質。再來,在最重要的社會情緒發展裡,此時期青少年正在經歷一種「自我認同」的任務,開始尋找我是誰?我將走向何方?對自我概念的理解與定位以及對生涯方向上的探索,都是青少年時期會面對到的諸多挑戰與任務。

放風箏的藝術

總結來說這時期的青少年要面對到性生理成熟的困擾、情緒上的衝動性,人際關係的議題,渴望同儕的接納,以及建立自我的角色,最特別的是,這時候也開始與家長的關係產生改變與衝突,很多家長會認為為什麼之前還會願意抱抱的孩子,上了國中之後就不太給擁抱了,甚至是很多學校發生的事情也都不願意說,放學後喜歡關在房間裡,關心他們還會被嫌煩,到底該怎麼溝通才好呢?我喜歡用「放風箏」的概念來比喻這時期家長對於青少年的教養方式的調整,例如:當孩子漸漸開始有個人的隱私,有自己的手機裡的通訊訊息,開始想跟朋友有更多放學後或假日的互動相處,做為家長的角色,到底是要限制到底,還是要完全開放呢?能不能用一個放風箏的概念,你知道風箏線不能拉得太緊,風箏就像青少年,他開始學習獨立與建立自我,當你不願意放手時,青少年會飛不起來,而在家裡跟你硬碰硬,發生很多的口角衝突;但風箏線放得太長,又可能因為風太大,而把風箏線給扯斷了,讓孩子變成脫韁野馬而可能容易涉入險境。

避免雙標

作為家長或老師,要能夠先小心避免自己成為雙標黨,意思是指你能做的事情,孩子卻不能做,青少年這時期容易用一種非黑即白較缺乏彈性的態度來審視大人的行為,當他們發現你不准他們滑手機,而自己卻一直不斷的手機不離身,這會形成雙標的概念,而難以用家長或老師的角色以身作則,再加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動化的情緒性反應,容易在感覺被踩到地雷的時候,也跟著開始情緒升溫,特別是在面對青少年頂嘴、反駁你或他們表現不禮貌行為時,容易產生情緒性的反應。

我語言

那究竟該如何與青少年溝通呢?我會鼓勵家長和老師盡量以「我語言」為開頭的方式來跟青少年溝通,例如:看到青少年在打電動一直遲遲不肯去洗澡時,家長的自動化情緒性反應很容易會說出:「你每次都這樣,要你去洗澡三催四請的,乾脆別洗澡了!」要改說成以我語言為開頭的話,像是「我需要你趕快起身去洗澡,大家都還在等妳用喔,不然待會浴室又要大塞車了」光是從「我語言」為開頭的句子,就能夠讓聽者有不同的感受,而非覺得一昧地被指責。另外,當發現與青少年在溝通上雙方情緒都升溫的時候,可以採用幾個作法讓自己降低情緒升溫: 1. 離開現場/暫停對話,當出現開始有負向情緒的感受時,暫停對話是重要的策略,否則,那只會讓你說出更多由杏仁核驅動的話語,而非是經由大腦前額葉深思熟慮過的想法。2. 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且練習表達我立場,有時候與青少年的口角來自於我們太想要說服對方接受我們的想法,但如果能夠練習我只是想表達我的想法與立場讓孩子知道,也允許孩子能夠表達他自己的想法,這是重要的溝通方式,而非強硬地想要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3.轉移注意力與放鬆練習,當情緒升溫時,自己也可採用一些轉移注意力的做法,讓自己稍稍降低情緒的溫度,坦若發現從生理的放鬆能夠帶動情緒的緩和,不妨可採用腹式呼吸或正念練習來讓自己的焦慮、生氣情緒緩和下來。

相處三原則:陪伴、傾聽、不指責

最後,切記一個重要的原則,如果青少年肯在有煩惱時或碰到困難時來找你求助或吐苦水,記得陪伴、傾聽、不指責的三個原則,要試著練習聽完青少年的話,再嘗試做回應或繼續問問題,而不要急著打斷青少年說話就立刻發表高見,那只會讓他們覺得你不懂他們在想什麼或讓你跟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有隔閡喔!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如何減緩備考焦慮?

你也有以下困擾嗎? 擔心書唸不完 擔心讀的內容都不會考,沒有讀到的反而考出來 準備複試時,擔心初試不會過 準備初試時,擔心複試沒時間準備 擔心自己沒力氣好好運用時間 擔心自己沒動力好好運用時間 擔心太努力卻沒有考上,會損害自信心 擔心努力了卻沒有考上,讓身邊的人對我失望 擔心自己成為同一期唯一一位考不上正職的老師 擔心自己找不到除了教職以外,其他可以做的事情 因為人生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未知的,所以這個擔心的清單,可以一直無止盡地寫下去,這也是大部分考生的心理狀態。 真正的困境並不是大家已經落榜,而是對於未知無止盡的擔心,這份情緒讓我們沒有辦法好好專注於我們可以掌控的因子,例如安排今天可以讀書的時間、練習口試的時間、追蹤運動和飲食習慣、回顧並記錄當日教學成就等。 面對這個沒有盡頭的「擔心清單」,我想提供給各位三個建議,擺脫擔心魔咒。 第一,從情緒中找期待 備考時擔心的情緒,往往是來自於你對於教職的嚮往和期待。 從告訴自己「我好擔心考不上」,轉變為告訴自己「我好期待可以考上,現在我可以怎麼做?」 情緒的功能只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需求,而非把我們無止盡地拉近負向思考的深淵。 所以當你一覺察到負向情緒,就問問自己,這個情緒是來自於哪一個期待?我現在在這個時刻,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更靠近這個目標? 把自己從情緒和認知中,慢慢轉向行動。一旦你繼續開始前進,每天過得很充實,你和情緒共處的能力就會提升,擔心的想法,可以對你造成的傷害也會減少許多。 第二,專注於當下 雖然沒有人知道未來長什麼樣子,但若是因為對未來的恐懼感而放棄提升自我,我可以確定這樣的未來不會是你想要看到的樣子。專注於控制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並好好紀錄當天的成就。也許你常常帶著疲憊的身軀結束每一天,但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帶著完整的心靈去面對忙碌的生活。讓生活中的「充實」和「空白」,同時帶給你備考的力量。 今天的工作 備課、個案輔導、親師諮詢 今天的讀書進度 讀專書、寫考古題、看函授課程 今天的紓壓管道 跑步15分鐘、看1集吃播 今天的支持系統 給爸媽打個電話、和同事一起吃晚餐 今天的自我照顧 護眼操、護膚程序、正念冥想 今天的習慣建立 喝2000cc水、早晚不滑手機、不花錢 第三、突破成績迷思 這一點對於考生來說非常重要,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奇怪,但是備考的過程其實是比考試本身更重要的,你在備考的過程中可以建立並體...

教師適不適合考托福?準備十天,成績破百,秘訣分享!

托福其實不是我優先推薦給教師通過B2檢定的考試,因為它非常學術、難度也真的偏高,所以對於一邊上班、一邊備考的夥伴來說,會相對吃力。 但是托福的考試方式,是聽說讀寫整合考試,也就是說考口說和寫作的時候,也都會需要使用到閱讀和聽力的技巧,所以它對於提升我們整體聽說讀寫的能力,是非常有效果的。 所以如果你有考慮報考雙語教師,卻不知道可以如何提升口說能力,非常建議參考托福的模擬試題,透過學術文章、模擬在大學聽講的狀態,去提升整體英語能力。 新制托福的考試和過去有什麼不同? 首先,考試時間從三個多小時,變成兩個小時整。也就是說試題瘦身了不少,刪除了不算分的加試題,閱讀總共只有20題,聽力總共約30題,是不是跟多益的200題聽起來差很多。 但是也不要高興得太早,這些題目的長度,大概都是多益題目的10倍長,而且內容多是天文、地理、歷史、科學、心理學等學術內容,所以如果你平時比較喜歡單純的商用英文,還是建議考多益會輕鬆很多。但如果你對於這些學科知識很有興趣,也很鼓勵你挑戰看看,畢竟這些知識都可以當作平時教學的補充,尤其是對於國高、中的英語教師來說。 第二個不同之處,主要是在寫作的部分,寫作從本來一題獨立寫作、一題整合寫作,改成了兩題都是整合寫作,也就是需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的比重減少了,更重要的是去統整學科的概念,以及比較作者和教授的論點有何不同,這也是學術寫作比較在意的事情。 而口說的部分是唯一沒有更動的,依然是1題獨立意見題、3題整合題型。非常仰賴聽力和做筆記的能力。 準備新制托福十天,托福成績破百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利用十天的準備時間,每天不寫超過一回考古題,考到閱讀28、聽力26、口說27、寫作24分,四科達頂標,總分105分。 首先,前五天我都是專攻我自己比較害怕的口說,先熟悉題型,每天完成一回口說考古題四題,確實寫下聽力筆記,並找到自己習慣的做筆記模式,像是使用一些數字符號代替文字,刪去母音等方式,提升筆記效率。 我從自己的回答、網路上玲瑯滿目的模板中,整理出我自己講英文時最習慣的轉折語、適合每一題的開場和結語,整理成屬於自己的模板, 以下提供口說四種題型模板給大家參考 。 Task 1 I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for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Yes, I agree that… No, I disagre...

113 年 學前特教教師|上榜分享文

這一切,都是讓我蛻變成長的寶貴經歷 很高興能夠成為桃園市113學年度的學前特教教師,因此想與大家分享我的準備歷程。在這次考試季中,除了參加桃園的考試之外,我也通過了臺北的筆試,但由於我是桃園人,因此不會再去參加臺北的複試。以下是我準備臺北筆試以及桃園筆試和複試的方法分享。希望這些經驗能對正在準備考試的你們有所幫助。 一、回首這一年的歷程 從去年的教師資格考,接著實習半年,再到教甄筆試,最後到教甄複試。一路崎嶇顛簸,實習期間屢次想要終止實習,準備教甄期間需要分神去處理其他事務,無數次冒出放棄的念頭。現在回過頭來檢視這一切,都是讓我蛻變成長的寶貴經歷,感謝實習學校、代課學校的老師、教授還有陪伴我的親朋好友們。總之考上之後,才是挑戰的開始,繼續努力吧!呈如我的實習指導教授對我說的:「繼續努力讓自己越來越好。」   二、筆試準備時間軸 由於我是特教系畢業,在幼教方面的知能並不足,因此在準備的過程覺得很辛苦。如果您也正經歷與我相同的情況,可以參考我的準備方式喔! 二月:利用幾天的時間蒐集近10年的學前特教、幼教、教保員三類科的歷屆考古題。 二月〜四月:利用一星期的時間做最新年度的學前特教、幼教、教保員三類科的歷屆考古題,掌握出題動向。後續再藉由考試用書加強觀念,並做偵錯筆記。3月時,開始留意作答時間,幫自己設定一份考題在25分鐘內作答完畢的目標。在4月結束前,將上述考古題做2遍。 五月:複習考試用書中不熟悉的觀念、法規、地方政策。心有餘力建議可以做教師資格考、高考、普考、輔導等有關的題目。模擬考試情境,將考古題印下來,計時作答,建議25分鐘完成一份考卷,這樣考試時會有更多時間檢查與思考不熟悉的題目。考試前兩星期每天到該縣市的網站看近期教育相關的政策。 針對臺北、桃園考試書目: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幼稚教育考試精粹、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手冊上下、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實務手冊上下、臺北市大手牽小手快樂上學去、臺北市手牽手起步走、健康安全實用手冊上下、幼兒園健康促進計畫推動模式、113年度桃園市腸病毒防疫措施問答集、112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徐強特殊教育、法規還有該縣市教育局計畫與政策。   三、複試準備時間軸 二月:利用一星期的時間蒐集複試、口試考古題。我那時候是與另外一位讀書會夥伴分工蒐集考古題。提早蒐集好題目,以便於之後準備複試...